产品中心

荒山已变“花果山” 农民圆了“上班梦”

浏览量:603次

位于南朗街道西部的石门路村背靠五桂山余脉,白企溪于村前流过,清幽宁静,是五桂山抗日游击队的根据地,因建村时后山有两块大石嵌空如门而得名。中山人民抗日义勇大队领导欧初、杨子江多次来到该村,与驻扎在此的澳门天主教神父接触,让其传信到澳葡当局,拓展珠江敌后抗战的空间。

1019A02_004_01.jpg

背靠五桂山余脉的石门路村清幽宁静

1019A02_004_02.jpg

村民陈桥芳在自家门前讲述村里帮自己盖新房的故事

80多年过去了,这座山谷中的村民靠山吃山,在山岭上栽下果树,在山谷中种植蔬菜,荒山变成花果山,满目青翠怡人,靠着农业生产和土地发包,村民也过上了宁静安逸的生活。

●与青山有约

时值金秋,石门路村背后的山林泛起了点点桔黄,那是花甲老人陈国濂二十多年前种植下的柿子树结出了果实,“每年都在这时候收获,自己吃点,再拿到镇上去卖些。”扒开些许杂草,柿子树旁还种植有三丫苦树,“这些柿子树是我当年从粤北山区托运过来的,当时中山都几乎没人种,所以结了柿子也算是新鲜,拿到市场上也好卖。而三丫苦是因为很多酒店都会收来做点心,所以我就在山上种了些。”

1979年从海军退伍之后的陈国濂就回到了故乡,彼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到了中山,“看村里有些山地荒着,就想承包来种水果,只要人勤劳,不怕没有饭吃。”陈国濂承包了100多亩荒山,开始了他的开荒计划,山上的地不肥,种果树还是够的。荔枝、龙眼、火龙果……年复一年,风风雨雨在山路上走了几十年,山山岭岭、一草一木也看了几十年。在他的心里一直萌动着一个梦想:总有一天要让这些荒山变个样,让山里人过上“靠山吃山”的好日子,给村民蹚出一条致富的路子。果树树苗在山岭上蔓延成林,昔日杂草丛生的荒山变成了果香遍地的花果山,1991年他家建起了两层洋楼,村民看着陈国濂靠着双手致富,也纷纷承包山头种植瓜果。从2004年开始他被村民推选为村民小组长,在他的带领之下,村民种地开果园,每个家庭每年也能增收七八万元,有了农地之外的收益。2014年,已经做了3届村民小组长的陈国濂退下来,交班给了年轻人,山上的地也逐渐转手给了他人,留下自己千辛万苦带回石门路村的十几棵柿子树,“现在身体不如以往,主要任务是帮女儿带孩子,接送他们上学。我有养老金,种地的事情就交给年轻人了。”每天负责接送孩子的他,也终于得闲开始了含饴弄孙的生活。

●与红旗相伴

就在陈国濂家不远处,有一座两层罗马式建筑,它就是当年中山人民抗日义勇大队活动旧址。在建筑旁边一间四房合围的小院前,插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,这里是88岁老党员陈桥芳的家,每天他都会守着这面国旗。他告诉记者,中山人民抗日义勇大队领导欧初和杨子江曾多次来到这座建筑,与天主教神父接触,传送信息,拓展抗战敌后空间。

拥有55年党龄的陈桥芳曾担任村生产队长,因家庭成员多人患重病,生活困难,当邻居们纷纷建起了楼房,他家五口人却仍居在窄小的平房内。但他性格积极乐观,汶川地震发生后,生活拮据的他还专门拿出几十元捐给灾区。党组织了解到他家的情况,集资筹款为他家修建了宽阔敞亮的厨房,为他患病的女儿建造了一间独立的卧室。镇村两级的党员还组成了志愿者服务队伍,定期来到陈桥芳家里,帮助老人做些日常的家务活动,照顾家中两位病人。

在陈桥芳家门口的对联上写着:“党委送来温暖饱,和谐社会乐安居”,这是老人家发自内心的感恩。他说,共产党人就有这种不怕苦、不怕难的革命精神。过去党带领人民打江山,历经多少艰难险阻,才最终走向胜利。今天党委政府全心全意帮扶困难群体,让大家一起过上幸福生活,他的内心满怀感恩。

白企村村委干部介绍说,村民过去从事传统农业,如今土地主要发包给耕种大户经营,村集体的收入也不断增加,村民多在附近务工和经商,昔日的抗敌根据地,如今已经成了美丽新农村。